2024
單頻道錄像聲音裝置9分42秒、易北河淤泥雕塑、紙本文件、紙本手冊、鋁材、現成物
依場地而定
港口作為貿易的具體場域,是社會性與物質性的流動場所。延續2022年《泥土變形記》探討市場機制中的物質轉化過程,涉及資源研究、制度批判與社會政治關係圖,聚焦於易北河的加深工程與再淤積現象,以及其與全球貿易的連動關係。《泥土變形記二》近一步將研究範圍擴展至半導體產業的資源安全,探索環境與地緣政治議題的交錯,揭示這些交易動態中不可避免的衝突與脆弱性,並以易北河泥土雕塑、詩意的影像、繪畫文件等形式呈現。
在《泥土變形記》作品裡,2022年漢堡港股權部分出售給中國中遠海運公司(COSCO)的事件是一個關鍵的背景。當時,漢堡港的股權出售由35%降至24.9%,使中國公司無法達到影響決策的25%否決權。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的主要國家,持續擴大貨櫃船的製造規模,易北河河道隨之必須不斷加深,進而降低運輸成本來提高港口的吞吐量,這些變化給港口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收益,但也加劇了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臺灣海峽作為全球40%集裝箱貨物運輸的主要通道,隨著COVID-19疫情的影響,全球晶片供應鏈出現嚴重短缺。2021年,德國面臨汽車業對半導體晶片的高度依賴,曾向臺灣尋求優先出口晶片的幫助,臺灣則希望德國協助獲取COVID-19疫苗作為交換。然而,鑑於地緣政治因素及德中經濟關係的緊密性,臺灣的請求最終未能實現。
《泥土的變形II》進一步將淤泥轉化為晶圓的象徵性雕塑,模擬了半導體製造、封裝與包裝的過程。這些淤泥來自於易北河的淤積,這些淤泥具有污染性,並且是被視為不受歡迎和被利用的廢棄物質。這個不精準、惡臭的、骯髒的、不完美的製造過程,彷彿在描述面對經濟利益時必然忽略對人道價值的追求。
《泥土的變形II》中的錄像作品《Marginal Remnants》這部短片在國際貿易與資源安全的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探討了港口貿易、半導體產業及勞動製造系統中的剩餘物質—淤泥、塵埃與汗水—所隱含的社會與經濟意涵。以剩餘物作為敘事主軸,影片揭示了在資本主導的系統運作中,這些物質經過層層過度與轉化後,最終被系統排除的現象,從而揭開了系統內在的矛盾與衝突,並批判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中工具理性所帶來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