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花橋
0/0
2018
裝置、壓克力顏料、畫布
穗花橋
文:賴志盛

穗花新村的巷弄看起來就僅是平凡不過的街道,但幾次來訪後我對於這尋常的社區卻隱隱起了一些奇異感,記得八月初第二次來到這兒,與Anthony及廣先一起走進巷口剛開張不久的一家麵館用餐,看著店內的裝潢明明都是嶄新的,但感覺起來卻很陳舊,在想也許是低調的擺設或通俗套裝的設計之故。接著我們一邊吃麵一邊聊著上一回去華南植物園的趣事,而身後傳來了更響亮的對話聲,幾個廚師與服務員在鄰近我們的位子輕鬆快活的鬥著地主,他們像是已在這裡生活大半輩子一般的自在,令人完全想不到這是一家剛剛開張的店。

這個地方似乎不太需要也不太在乎新的東西。

巷弄間隨處可見繁茂的植物錯落在光影裡,街道在不同時期的更替交疊與縫補形成了特別不統一的拼貼,由於過於複雜崎嶇人們大多都走在路的中央,似乎都習慣著這些不穩定與相互抵抗的樣貌,沒有對錯也分不出先後,我不禁在想,當初這裡是怎麼規劃的?這樣的社區還能保持多久?於是我試著找出一些線索。

幾十年前這房舍在建造之初所規劃的配置,必然為其生活空間的各個部位做了安排,這從牆上的水電管路設置中可以略見。這些牆不是全實心的,裡頭藏著中空的管線穿附著電線與水管,如今這空間因使用上的更替,將多數舊有的管線出口全埋進牆內不可見了。而這次的工作我試著對牆內的電流與磁性做探測,找出它們原來的路徑,並在這些管線的末端附近開挖穿鑿,再用鋼索從牆內延伸至展場之中,最終支撐一幅相似於地板卻略為懸起的平台,像是用這些牆上的孔洞在室內造了一座橋,當人們走在上面將產生微微的晃動,也會有點像是在屋子裡搭著一艘輕舟似的。



穗花新村頌
文:翁子健

在2011-2015年間,賴志盛做了三件重要作品:2011年在台北誠品畫廊實現的〈原寸素描〉,是他用馬克筆在畫廊空間中所有東西之邊沿上畫線;2013年的〈邊境〉是他在伊通公園的展覽空間內之四面牆上築起一條一米高的窄道,房間中央保留了建造窄道的剩餘廢料;2015年的〈這〉同在誠品畫廊實現,那是一個比藝術家身高高出些許的、懸浮而可搖動的「天花板」。

這三件作品有一個共同意象:間隙,在物和形象的邊沿,在空和滿之間……這個間隙意味著什麼?巴迪厄說:「重要的是,將虛構的力量本身虛構化。換言之,是將表象之效視為真實本身。這是其中一個原因,說明為什麼二十世紀的藝術是一種反身性的藝術,一種想展示自身過程的藝術,一種想極致地呈現自身的物質性的藝術。將虛構/人工與真實之間的間隙展示出來,成為了事實性(facticity)之要義。」(巴迪厄,<熱愛真實>)

在二十世紀,藝術的激進以更多的裸露為手段:對主體性、技術內容、形式及體制結構之裸露,似乎更徹底的裸露能使藝術變得更真實。但回想二十世紀藝術的整個歷史,我們大概可以明白,再多的裸露也無法消滅虛假,也無法達致真實。因此巴迪厄認為,藝術只能捕捉那存在於虛假延伸和真實消散之間的間隙。諷刺的是,當二十世紀終結時,裸露本身(裸露物之本質、事之真相、人之身體、生活之過程,等等)卻已被異化成一些美學形式,一些人們熟識的藝術。

賴志盛的工作一定是喚起了某些人對二十世紀藝術的某些形式之緬懷,一些「裸露的形式」;正好這位藝術家又擁有高超的工藝和畫家的敏感,這使他的作品極其乾淨而準確,人們可能會認為,這些作品是關於絕對,無限,崇高等。

但是,藝術家本人卻總是談到藝術中那些讓他感到不確定的部份。他常常置疑:「我真不確定我的作品為什麼會使人感動……」

兩年前,他說想到觀察社做展覽。在近年常在條件優越的場地做展覽後,想必他是看中了觀察社的不專業、條件差,讓創作重回一個謙遜的環境。但是,這個地方之不專業程度及空間條件之差比他想像中還要嚴重。他告訴我:「從地板到牆到天花,這個空間沒有任何部份是直的……」在誠品畫廊,難得能找到牆和地板之間有8公分的傾斜度,那是足以成為談資的;在觀察社呢?一切都東歪西倒。事實上,不止觀察社,整個穗花新村都這樣,樓房、道路和商店,全是缺憾,樹木一片凌亂,到處都是臨時的修修補補。

為表示歉意,我們帶賴志盛遊覽廣州各處,去錄像局、博爾赫斯書店、廣州畫廊、黃邊站、新造空間,還有華南植物園、中山紀念堂等。要命的是,其實每一個地方都差不多,無論是其他藝術場地還是名勝古蹟,東西都有一種似是臨時卻已破舊的感覺。有趣的是,也不覺得人們有在努力改善這些狀況,是因為無能為力嗎?還是欣然接受?

從一開始,我便對賴志盛強調:觀察社所在的這間房子是最不重要的,那只是一個我們碰巧租來用的地方,希望他不要去太在意這個實體空間。假設我們請賴志盛把觀察社的空間變好,或者請他去改良觀察社對面那家殘破的小士多,毫無疑問,他將很好地完成,因為他有很好的工藝技術。但我們明確知道,這不是我們以藝術之名來做的事,反之,這恰巧是我們想消除的誤會。

最終,賴決定以他的創作去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偏偏是這樣一個條件不怎麼好的地方,一直在滋養及留存著一種對藝術的理想主義?當然,這只是一種比喻性的提問,因為他已知道答案,也知道這個問題無法用日常邏輯去回答。

他提出的比喻是這樣的:他在觀察社內建造了一道漂亮的橋,在這個全是錯誤的空間中,這道橋代表了一個正確的維度;它是懸空的,人們走在上面,將與空間本身保持些許互不觸碰到的距離。換言之,這道橋給予人們觀看這個空間的新的角度、新的距離感,為的是「彰顯」這個空間本身的不善不美。

這好比一位攝影師以高超的技術拍攝一個難看的人的肖像,這張照片「如實地」再現了這個人:他犯傻的表情、不對稱的眼睛、粗糙的皮膚……看著這張照片,我們可以欣賞這位攝影師高超的技巧,但這可不會改變這個人難看的真相。而這位攝影師,他拍攝這張照片,不能也不是為了將這個人變成偶像 ── 我的意思是,賴志盛創造的這道橋,儘管漂亮,卻絕不是為了將這個空間偶像化。

那麼,到底它是什麼?

在賴志盛第一次來廣州的最後一天,傍晚,我帶他在穗花新村到處看看。在這兒,傍晚是最好的時份,因為在昏暗的光線中,這個地方才沒那麼難看,這也是為什麼觀察社只在接近傍晚時候才開門。最後我們來到與小區緊連著的曉港公園。公園裡有不少無所事事散著步的人,人們在聊天,但不打擾公園的寧靜。

賴的上次個展的題目是《狗狼時刻》,其字面意思是黃昏或清晨時份,那些因為光線昏暗而無法看清遠處的動物是狗還是狼的時刻。這是展題不易理解,因為它並非對這次展覽的解釋,而是藝術家對創作之行為本身的反思。正好在傍晚的曉港公園,我才似乎領會到賴想以這個題目指向的情境:當天色漸沉,我們觀看中的世界也逐漸變得柔和,儘管人工和自然、本質和表象之差異仍能辨認,事物仍有輪廓,但間隙 — 那巴迪厄所描述的間隙 — 消失了。那只是一個瞬間,但是這個瞬間的確存在啊。賴的工作一直在致力於觀察及反思外部世界構成之道理,但知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去超越它,或被它超越。

我們從曉港公園出來,遇到一個賣橙的小販車,在幾近完全入黑的環境中,販車上慘白的燈光打在堆成小山的橙子上,造成一個平淡中見奇異的畫面:狗狼時刻,曉港公園,穗花新村;買水果的人,下班回家的人,無所事事的人……想著那即將發生卻還不知道終將如何實現的藝術,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謙遜和嚮往。這難道不是一個崇高的時刻嗎?只不過是另一種崇高,不同於教堂的那一種,在這個時刻我們覺得世界,或我們自己,都沒有需要變得更乾淨,或更精妙,或更真實。希望藝術能幫助我們記住這樣的一個時刻。



2018.9 “穗花橋“,觀察社,廣州,中國
藝術家
賴志盛
1971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灣台北。

賴志盛在空間或風景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繃緊的線索,收集水珠的小孔,或是破牆而出的樹木等。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關注細節, 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作品帶有一種輕鬆、富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在1990年代,賴志盛是觀念藝術團體「國家氧」成員之一;他在事業早期於台北周邊地區廢棄建築中展出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因此特定創作語境而帶有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拓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好奇心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

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以及這概念在觀念藝術傳統中的應用,他以此思考為基礎進行的創作往往對作品自身的「人造屬性」或荒誕屬性保有強烈意識。他有意識地創造帶有場域特定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在關注荒誕或非典型現實之時,藝術家仔細探索微觀感知經驗。賴志盛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常引用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消費主題。藝術家致力進行藝術實踐時去除自我表達的痕跡,甚至將表達的責任轉嫁於觀眾或布展技術人員身上。

以參加了第二屆大台北藝術當代藝術雙年展的《浮洲》(2018)為例:這一件作品在空間各處布滿了 鋼絲線,以干預手段填滿了空間,卻又讓空間的空蕩屬性愈發顯著。如地面一般帶有亮灰色的平板錨定了多個鋼索,而觀眾也可在這高於展廳地面的位面上行走,與作品之間發生空間關係。曾展出於倫敦海沃美術館的早期作品《原寸素描》(2012)則直接在建築空間上以單一線條「繪制」建築本身——精細地勾勒出建築輪廓的線性形式幾乎是不可見的。這種素描或繪畫行動仰仗於身體勞動,不僅指向了徒勞,更直接將現實的情景納入我們的觀看之中。

賴志盛在《邊境》(2013)等作品中進一步發展了其干預性實踐。此作品曾參加2015年的里昂雙年展以及2016年的愛知三年展;觀眾必須沿著展覽空間牆面的狹長通路行走,而在展廳地面上展示的,則是一系列布展技術人員遺留在展覽中的廢棄材料。觀眾在此作品中陷入了觀察者及被觀察者的雙重身份,並因展場中的廢料、自身在高危梯階上的身體狀況,以及這兩種條件的反差對比而開展思考。空間感與扭曲感也在《 這 》(2015) 中有所體現:作品將展覽空間的天花板拉低至觀者頭頂,因此觀者必須在一個昏暗卻又帶有奇異光芒的洞穴式空間中探索。

總的來說,賴志盛的作品促使我們關注周遭環境、關注我們做出的諸多努力,並促使我們在探索語境時關注空間及當下的獨特屬性。通過深邃而細密的干預性、轉變式藝術實踐,賴志盛指向了宏大意識與行為影響的對應關係,展現了深邃或極少之物的重量及價值。

賴志盛頻繁於全球舉辦展覽,曾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0)、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島(2019)、觀察社,廣州(2018)、誠品畫廊,台北(2017)等機構舉辦個展,曾參加愛知三年展(2016)、里昂雙年展(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4)及海沃美術館,倫敦(2012)等機構的大型展覽。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2B205
裝置藝術 / 2023
動靜
裝置藝術 / 2023
恍恍
錄像藝術 / 2023
欄杆上的磚塊
裝置藝術 / 2023
我在空間裡放了一隻蚊子
其他 / 2023
豌豆公主
裝置藝術 / 2023
樑上的磚塊
雕塑藝術 / 2023
磚橘 20230517
裝置藝術 其他 / 2023
橘 20230201
繪畫藝術 / 2023
藍 20230116
繪畫藝術 / 2023
顏料罐 Titan Buff / Cobalt Blue
其他 / 2023
某個早晨
其他 / 2023
無人風景
繪畫藝術 / 2023
畫一條半透明的接縫
其他 / 2023
餘日
錄像藝術 / 2023
多餘
其他 / 2022
臨時
其他 / 2022
退後一些
其他 / 2022
留在後面
其他 / 2022
顏料罐_嘉義
其他 / 2022
日光浴
裝置藝術 / 2022
打出一面陰影
其他 / 2021
邊境_TC2
裝置藝術 / 2021
接近
裝置藝術 / 2020
清風徐來
裝置藝術 / 2020
繞梁
裝置藝術 / 2020
一角_2020
裝置藝術 / 2020
簡介
裝置藝術 / 2020
向一堵牆學習
裝置藝術 / 2020
垂直II
裝置藝術 / 2019
逗留
裝置藝術 / 2019
靜物畫
裝置藝術 繪畫藝術 / 2019
橘色_霧島冬天
裝置藝術 繪畫藝術 其他 / 2019
某個角落
裝置藝術 / 2019
生息
裝置藝術 / 2019
逗留
裝置藝術 / 2019
靜物畫
裝置藝術 / 2019
川堂
其他 / 2019
穗花橋上看風景
裝置藝術 / 2018
在牆上種一棵樹
裝置藝術 / 2018
一頁
裝置藝術 / 2017
白色畫作
裝置藝術 / 2017
即刻之前
裝置藝術 / 2017
筆記
裝置藝術 / 2017
膠帶、補土與漆
裝置藝術 / 2017
邊境_Aichi
裝置藝術 / 2016
草圖:門_南京
裝置藝術 / 2016
約莫鑽壞了六次
裝置藝術 / 2016
把碎屑堆在陰影裡
裝置藝術 / 2016
作品測試中
裝置藝術 / 2016
兩幅白色畫作
裝置藝術 / 2015
裝置藝術 / 2015
這次,我是來找你的
裝置藝術 / 2015
無題之後
裝置藝術 / 2015
間隔
裝置藝術 / 2015
邊境_Lyon
裝置藝術 / 2015
Artwork
裝置藝術 / 2014
Border_SZ
裝置藝術 / 2014
即刻
錄像藝術 / 2013
No Ifs
裝置藝術 / 2013
Nearby Scenery
裝置藝術 / 2013
Incomplete Drawing
裝置藝術 / 2013
Drawing Instant
繪畫藝術 / 2013
Border_KD
裝置藝術 / 2013
Border
裝置藝術 / 2013
Drawing Paper
繪畫藝術 / 2012
不遠處I, II
錄像藝術 / 2011
作為一種例外於現實的狀態
裝置藝術 / 2011
天空裡的彩虹 I, II
攝影藝術 / 2011
原寸素描
裝置藝術 / 2011
天空裡的現實II
錄像藝術 / 2009
未明
錄像藝術 / 2009
兜風
錄像藝術 / 2008
生活裡的闇影
錄像藝術 / 2005
天空裡的現實
行為藝術 / 2004
斷崖前生存
行為藝術 / 2002
圈圍
裝置藝術 / 2002
Arther
裝置藝術 / 2002
行為藝術 / 2001
六米立方
裝置藝術 / 2001
飛在八立方米的十二公斤粉末
行為藝術 / 2000
表明
裝置藝術 / 2000
行為藝術 / 1999
水平
裝置藝術 / 1999
對切
裝置藝術 / 1996
垂直
裝置藝術 / 1996
作品選集
水漾飛機
劉柏村 / 2018
太陽也需要休息#1802
陳肇彤 / 2018
登小高
鄭崇孝 / 2018
江山晴日圖
鄭崇孝 / 2018
紅結 Red Knot-突尼斯女性藝術節
崔綵珊 / 2018
You Are Not Alone-II
林宜姵 / 2018
喔 可愛的 樸拙的 你
劉文瑄 / 2018
Still Life no.001 靜物 系列
吳燦政 / 2018
The Void
丁建中 / 2018
太陽也需要休息#1801
陳肇彤 / 2018
飄浮身體-城市幻景
許懿婷 / 2018
生日快樂
陳念瑩 / 2018
合飯菜香
蔡佩儒 / 2018
萬壑松峰
鄭崇孝 / 2018
陽台
邱承宏 / 2018
彼岸花
黃亦晨 / 2018
願望
歐靜雲 / 2018
坐在大王蓮的黃昏
鄭崇孝 / 2018
許願樹
鄭崇孝 / 2018
你是我斑斕的軟肋
林宜姵 / 2018
兩間六十年的房子
楊季涓 / 2018
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編輯版 1 - 海岸線 002
吳燦政 / 2018
祝福
張般源 / 2018
隱几忘言
簡翊洪 / 2018
Monitor: Windows
謝佑承 / 2018
盼夢覺者
張般源 / 2018
蓮花池早餐
歐靜雲 / 2018
N1801
寧森 / 2018
姿態#10
陳肇彤 / 2018
AUM
張般源 / 2018
Squares No.2
李政勳 / 2018
聖約
馮君藍 / 2018
借東風
鄭崇孝 / 2018
跳河小說
張紋瑄 / 2018
Visions of Tomorrow Today
林子桓 / 2018
生活劇場-母親
蔡佩儒 / 2018
N1802
寧森 / 2018
雅克・迪・沃康松的消化鴨 1739
張碩尹 / 2018
寫生門
林盈潔 / 2018
一隻龜和⋯⋯
何彥諺 / 2018
寂靜之外
吳燦政 / 2018
黑裡的大黑貓
王冠蓁 / 2018
告白氣球的實踐者
孫培懋 / 2018
生活中的不堪卻是必需
黃至正 / 2018
夜釣圖
鄭崇孝 / 2018
成龍庇護所
李蕢至 / 2018
回望不墜的時日
林宜姵 / 2018
It's Just a Cigarette
孫培懋 / 2018
2018鹽埕窗景詩
吳芊頤 / 2018
校準
謝佑承 / 2018
小城故事
邱子晏 / 2018
登月
黃心健 / 2018
運行針:加德滿都
林羿綺 / 2018
社會最低限
陳俊宇 / 2018
家庭建築-土樓販厝
蔡佩儒 / 2018
佳山、新高、四季
陳飛豪 / 2018
風徑
李蕢至 / 2018
蘋果,愛麗絲,表⾯,抵達,( 我們 )是,陽極,角度,⽭盾,救護⾞,任何⼈,暫時終⽌,任何時候,喚醒,附加物,疼痛,腳踝,建築學
林怡君 / 2018
九條線
楊季涓 / 2018
這是一場沒有壓力的告白
孫培懋 / 2018
我放棄了我的精神 我的靈魂麻木
劉文瑄 / 2018
反覆驗證
吳其育 / 2018
長松雪景圖
鄭崇孝 / 2018
雲動作
郭嘉羚 / 2018
我曾想像著自己就是幽暗深海裡的那條魚
孫培懋 / 2018
Lamp
謝佑承 / 2018
颱風
王冠蓁 / 2018
軌跡
吳燦政 / 2018
可愛無價
陳念瑩 / 2018
永恆的直線
林書瑜 / 2018
工寮
你哥影視社 / 2018
撞擊
孫知行 / 2018
The New Year
李政勳 / 2018
失去方向的男女
王冠蓁 / 2018
紅山
鄭崇孝 / 2018
A Question of Balance
饒加恩 / 2018
導覽員
許懿婷 / 2018
停車格
王冠蓁 / 2018
命名的轉圜
林怡君 / 2018
第三記憶
吳燦政 / 2018
21世紀風水陣掛軸(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洪瑄 / 2018
與祂 01
吳聯吟 / 2018
自燃之屋
黃至正 / 2018
跳樓大拍賣
陳念瑩 / 2018
永遠發現不了地心引力
鄭崇孝 / 2018
神啊,請拯救我吧!
陳依純 / 2018
NALAM
你哥影視社 / 2018
來自地底的一則新訊息
太認真 / 2018
火焰山
鄭崇孝 / 2018
剪彩
崔綵珊 / 2018
花椰林
鄭崇孝 / 2018
大貓圖
鄭崇孝 / 2018
今天加班
陳念瑩 / 2018
當代雕塑系列:當代雕塑二十招
陳曉朋 / 2018
我是2D的殘渣
孫知行 / 2018
家庭建築-土樓公寓
蔡佩儒 / 2018
生命之歌
蔡宜儒 / 2018
dog person
林盈潔 / 2018
溪山清遠
張碩尹 / 2018
願我們的信仰可被科學訴說
張般源 / 2018
這裡沒有園區地圖上所標示的那條路線
孫培懋 / 2018
臥冰求你
簡翊洪 / 2018
Reef
饒加恩 / 2018
刑聖天君
張般源 / 2018
飄浮身體-我們2.0
許懿婷 / 2018
菜室/視場
崔綵珊 / 2018
吳聯吟 / 2018
胼胝日記
黃至正 / 2018
Triangles No.2
李政勳 / 2018
延鹽-共融藝術計畫
崔綵珊 / 2018
國際自殺大賽
張紋瑄 / 2018
虎鞭計畫
顧廣毅 / 2018
五松圖
鄭崇孝 / 2018
戰情室
吳其育 / 2018
#1,1.5
陳俊宇 / 2018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 / 2018
自由路16巷35號
羅聿綺 / 2018
蔗園糖景
吳芊頤 / 2018
看不見的溪流
李蕢至 / 2018
Monitor: Series
謝佑承 / 2018
時間軸上的肥皂劇
王煜松 / 2018
火燒厝
陳念瑩 / 2018
黑色嘴巴─數羊
郭嘉羚 / 2018
秀石今日
鄭崇孝 / 2018
Untitled
李足新 / 2018
遷徙
鄭崇孝 / 2018
捕蠅草人改造計畫
吳梓寧 / 2018
照見凝視
吳宇棠 / 2018
圓滿成功
陳念瑩 / 2018
雲氣平衡
陳呈毓 / 2018
癒合─重建的記憶
陳依純 / 2018
繼龍
邱子晏 / 2018
Mate for Life-I
林宜姵 / 2018
每一早晨
馮君藍 / 2018
烙印
黃至正 / 2018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 / 2018
空域作戰圖
吳其育 / 2018
致(影像)的一份工作清單:意義指涉、流動及蔓延
呂易倫 / 2018
繁星散步
林怡君 / 2018
睡著,夢著,在昏熱的沃土
郭俞平 / 2018
星星
郭嘉羚 / 2018
重新編碼
吳燦政 / 2018
金雞
廖建忠 / 2018
按讚的風景
蔡宜儒 / 2018
The Golden Age
李政勳 / 2018
知音好友,歡唱久久
陳念瑩 / 2018
標記自然 X12
李蕢至 / 2018
​考古幾則
太認真 / 2018
亞洲大氣
吳其育 / 2018
這裡沒有中國城
太認真 / 2018
早春今日
鄭崇孝 / 2018
跟小豬比賽
鄭崇孝 / 2018
21世紀裝裱術I
洪瑄 / 2018
The Void(Elapse)
丁建中 / 2018
生活劇場-父親
蔡佩儒 / 2018
Salvation Mountain
劉玗 / 2018
羽衣
曾建穎 / 2018
叢林派對
蔡宜儒 / 2018
那些妳曾經說過的事
楊季涓 / 2018
時間之旅
吳燦政 / 2018
基本需求紀念日
林怡君 / 2018
姿態#18
陳肇彤 / 2018
三樹圖
鄭崇孝 / 2018
山-2
陳肇彤 / 2018
養兔圖
鄭崇孝 / 2018
小花椰林
鄭崇孝 / 2018
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編輯版 2- 瀑布 002
吳燦政 / 2018
In White
何采柔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