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線:史貝克斯的歌, 2016, 表演、複合媒體
《聲線計畫》希望藉由採集樂音和口述歷史等方式來重新思考自殖民時代以降,跨國貿易和全球化所形塑的當代政治文化樣貌。台灣島的歷史記憶雖為創作的出發點,本計畫希望能以更複雜且多線性的方式來普查東亞地區的近代史,以反映不同區域間歷史進程的共時性和多樣的後現代特性。
章節〈史貝克斯的歌〉以荷蘭殖民時代訴訟案件所記錄的歷史人物莎爾帖.史貝克斯 (Saartje Specx,1617–1636)為主軸線,貫串日本、印尼和台灣的近代貿易史。莎爾帖為荷蘭貿易商和日本人的私生女。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實行嚴謹的去蠻夷政策,這些混血私生子女被強制遣送至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統一管理。在這裡,莎爾帖發生一起醜聞案件,致使她隨後跟從牧師前往台灣傳教。莎爾帖混雜的血緣與不能由己的遷移,如同一個島殖民史的微型,是當時千萬小人物命運的縮影。這樣的大背景下,混血女孩的故事,日本和台灣都有類似的紀錄,甚至以此入歌。由「歌」、「唱」、「廣播」三個部分組成的《聲線計畫:史貝克斯的歌》,將傳唱民間的流行音樂視為個人口述史的音樂性詮釋,嘗試藉由聲音和樂曲等媒介,重新解構和比較這些女孩的故事與遷移路線,拼湊出一套另類的時間軸線與地圖座標。
《聲線計畫:史貝克斯的歌——「唱」》
《聲線計畫:史貝克斯的歌——「廣播」》
首播2016年9月11日> 18:00 中廣寶島網FM105.9 〈勞雇一家親〉節目
重播2016年9月11日 19:00 中廣嘉義台FM104.3
線上收聽
《聲線計畫:史貝克斯的歌——「歌」》
每日13:00播放長度約分鐘
臺北市立美術館 B2中庭
《梭羅河的歌》Sound Route: Bengawan Solo
《梭羅河的歌(Bengawan Solo)》是由作曲家葛桑。馬多哈多諾(Gesang Martohartono)在戰爭時期所創作的印尼民謠。後來由於殖民、戰俘潛送和移民等因素,這首寫給梭羅河的情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跨越東南亞的海峽,在各地被不同語言改編重唱,並且以各種姿態穿梭在不同電影之間,到了今天幾乎成為跨域最耳熟能詳的東南亞歌曲。作品《梭羅河的歌》以50、60和70每間隔十年取樣一部亞洲電影中歌曲《梭羅河》出現的橋段製作成廣播劇形式的聲音電影。而同樣的這一首旋律,也在三段跨越三十年、分別來自日本、香港和印尼的故事中,以變體的樣貌成為截然不同的政治時空與社會壓力底下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