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數位垃圾
0/0
2021
《家庭數位垃圾》是延伸我過去展演 (《日常操演》,2018-2019年於 永和酸屋)的創作計畫。我向朋友們收集他們日常的「數位垃圾」─電腦回收桶的垃圾,透過激活這些被丟棄的資料檔案,進而挖掘「人」的日常生活 與想像,並思考日常的「數位剩餘物」如何變成「藝術」的可能?我形塑一個關於垃圾人的角色—”余美濱”,她是我透過網路AI自動生成器所創造出來的腳色,藉由網路上現有的應用程式(文章生成器、cloud api等),去自動生產故事腳本與圖片視覺分析,以「數位自身解讀」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創作的生產可能。對我而言,我就像是一個數位拾荒者,撿取廢棄的數位檔案,也是一種被人遺棄的碎片記憶,而我的任務就是 要把這些數位垃圾去進行記憶重組藝術化,以及思考在人工智慧時代下,藝術的生產方式是否早已改變?藝術的定義如何展開新的解讀?究竟什麼才是藝術的「原創」?如果生化人夢見複製羊的科幻情節成為真實時,後人類 的藝術世界會如何呢?
展示空間我想像成是一個垃圾人—”余美濱”—的房間,透過我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姿態,來幫余美濱佈置成她的藝術個展空間,試圖來回應在人工智慧時代下,藝術家身份的生產位置,以及究藝術的「原創性」是否有新的方法可能?在展示的空間安排上,分為二個部分,一部分為”數位垃圾”田野的後製空間裝置—余美濱的外在空間 ,另一部分則是透過數位生成器產生的錄影—余美濱的內在空間,以內/外、黑/白空間的安排,來回應我跟余美濱的藝術家身分的雙重交互關係。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泰北孤軍
攝影藝術 / 2018
舞夢者計畫:稻田、芭蕉林、黑沙
錄像藝術 / 2018
鱟嶼之夢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錄像藝術 其他 / 2017
藝術家不在
行為藝術 / 2015
啟動:拾荒者號
行為藝術 / 2013
元福嶺畫-造路
行為藝術 / 2013
末日拾荒
行為藝術 / 2012
探索更多作品
名人肖像
汪正翔 / 2021
I Will Enjoy Every Day
苗之珊 / 2021
存與未存的過往
劉芸怡 / 2021
餘溫
藍仲軒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