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迷流,冉冉的焰火
0/0
2023
食物創作發表
羅聿綺縱谷駐地計畫|食物創作發表,花蓮

以「餐桌」為一種概念式的想像,本計畫將轉化藝術家於太巴塱部落這一年間的駐地與生活經驗,由從羅聿綺過往創作脈絡中所探討的「食物語言」進行拓展,以雕塑、現地製作、參與式藝術等概念,結合不同自然環境進行兩場野地食物創作。

分別以兩天-入夜冉冉升起的火焰所帶出的烤食自然地景裝置、白天午後在河流上的大地餐桌。一個是夜晚的山林、一個是白天的河畔,透過不同的場景景觀和五感感官來分享這一年間駐地沉澱積累的能量。

晚上,在山上烤火

在駐地的一年中在與部落青年上山入河的過程中,看見一個地方的族群如何與自然共生共處,取用於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山野時刻瞬息的變化。我試圖透過火作為引介,從埋在地理的悶燒、在地之上的直烤、懸於空中的煙燻,從中帶出人於山野中所展開不同的自然工法與這片土地豐富的能量。

以自然野外的烤食技法,分別以埋入地底的坑燒、地面上的燒烤、懸吊於空中的煙燻進行一場由火串聯交織的盛會。感受入夜後進入山林、聽著彼落的山獸鳴聲、圍坐於自然之中,透過品嘗感受不同層次的原味。

白天,在河上喝茶

在駐地期間,聽聞部落耆老憶起過往夏日族人會攜家帶眷至河邊烤食戲水,而在炎炎夏日中,族人會將大紅圓桌搬至河中,使雙腳浸泡在沁涼的河水中一邊享用桌上的餐食。但隨著時代變遷、環境條件改變,這項部落日常的夏日記憶也隨之流逝。「河上茶席」是從自身的客家飲食文化視角出發發現在原民料理中鮮少有點心和茶飲類的表現;多以主食、酒水為重,在駐地期間所接觸的復育生態與阿美族自然工法、部落日常記憶,層層堆疊、從中開啟了一場無論在形式或是材料志工法皆完全擷取於這片土地的茶席想像。

與馬太鞍青年巫師-Amid Olay Pakadodang合作,將他在馬太鞍濕地所復育的食用藥草,結合阿美族傳統石煮法、加入都崙,共同研發、從材料至煮法都來自在地的「阿美河上茶席」。糯米在光復鄉是被廣泛運用的一項食材,其中「都崙」就是一項常出現在日常、各種宴客、祭祀活動中的食物。運用用現場天然的樹枝與植物替代竹籤,讓參與者以指尖搓揉、感受都崙的質地,將都崙纏繞在樹枝上、火烤,品嘗由這片土地孕育出的柔軟。


指導單位:文化部
​協作單位:縱谷線工作室、紅瓦屋老地方文化美食餐廳
​協同創作:萬永勝、Amid Olay Pakadodang

典藏ARTouch-專題【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https://artouch.com/art-views/issue/huadong/content-122580.html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和揉,香氣,名為我的糰塊
雕塑藝術 / 2024
吞吐,然然,炭色的黑
裝置藝術 雕塑藝術 / 2023
粒粒,包裹,裸身的軟泥
雕塑藝術 / 2022
在泥與天空之間
雕塑藝術 / 2022
黏稠,剝剝,靈魂的殼
雕塑藝術 / 2020
秋陽,風起,凝結的糖
雕塑藝術 / 2020
X.O.
雕塑藝術 / 2020
大河漫找-入喉的海河
雕塑藝術 / 2020
木瓜,松鼠,午後的飽嗝
雕塑藝術 / 2019
自由路16巷35號
裝置藝術 雕塑藝術 / 2018
有骨有幹,我們都是了不起的麵包
雕塑藝術 / 2015
記憶的保存術
雕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