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屏風 300x200cm,食譜,影像
展出於2019新加坡雙年展
“How to make a snail food?”
這句子是軸心,不僅僅是cook更是make,去進行一個製圖(mapping)工作;審視與逆返非洲大蝸牛的遷徙途徑,試圖描繪出牠們的生態歷史的大航海時代。
非洲大蝸牛原生於東非,1933年日本殖民政府官員從新加坡引進臺灣發展食用養殖。這雨後會出現在路邊的生物,在相近的時期分別侵入夏威夷群島、印尼、北婆羅洲、馬來半島等地。這些地區共同經驗了帝國傳播拖曳的痕跡,轉化出了不同的自我文化的發展。
蝸牛成為探討介面,去思考各地方文化的混雜性;啟航至作為轉運站的新加坡,與當地藝術家合作,探索蝸牛作為各種食譜成分的態度,成就一個研究進程不斷累積的食景圖譜。
又該如何思考食景地圖的繪製?「Map」詞源於拉丁文「Mappamundi」,原始語意是「將世界繪在布上」。應用台灣原住民族於傳統服上的刺繡方法,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的針路書寫去探究;而「針路」又指稱為「航道」,蝸牛是這計畫的指南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