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0/0
2019
關於我們
藝術家
張般源
藝術家張般源,生於1991年,目前居住與創作於台北台灣。目前也同時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與人文研究博士候選人。2016年於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設計學院取得藝術碩士。2014年於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學系取得藝術學士。主要以多元媒材作為創作手法,諸如雕塑、裝置、繪畫、數位影像等。創作與研究主要關注於『身體』的角色在後人類語境中是如何被觀看與配置。『身體』在這個語境中,並不只是基於物質或解剖學的面向。它的概念較為偏向被應用於與文化、環境、科技、身份、他者與模空範疇之間的交互/連貫/纏繞關係中的化身。張般源的藝術實踐源自於他的個人生命經驗(例如以救護員在消防隊中服役的經驗)與台灣人具有殖民歷史身份的背景。他的創作脈絡起始於探討西方或殖民者霸權對文化知識與身份的配置與形塑、在後殖民文化霸權下對『人』的觀點與準則進行反思到經由科技的加速演化與繁榮下,『人』與科技他者之間的正向共存、相互依賴、共想與共生,進行對當今『身體』在此背景下的圖像、形體、網絡、傳統神話的體現(道家或民間信仰)的描繪、形塑的想像。他的創作主張了一種『成為脆弱性』的哲學觀念,其源自於道家對人與自然、他者的平衡與共生—從屍體成為諸多屍體。
藝術家的其他作品
願我們的信仰可被科學訴說
裝置藝術 / 2018
轉經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雕塑藝術 / 2016
阿斯克勒批厄斯的解剖學
裝置藝術 / 2019
祝福
雕塑藝術 / 2018
墜落
雕塑藝術 / 2017
形成
雕塑藝術 / 2019
薛西佛斯
新媒體藝術 / 2019
曾經相信的信仰
雕塑藝術 / 2017
AUM
雕塑藝術 / 2018
刑聖天君
雕塑藝術 / 2018
盼夢覺者
雕塑藝術 / 2018
四相
裝置藝術 / 2016
作品選集
大爆炸
黃至正 / 2019
關於我們
陳一凡 / 2019
相框
鄭崇孝 / 2019
遊戲時光
劉文瑄 / 2019
東港燈塔
黃心健 / 2019
父親情書
黃海欣 / 2019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台灣縱貫鐵道與荒城之月
黨若洪 / 2019
明治大風災、葛樂禮與賀伯
廖堉安 / 2019
容器-隧道
蔡士弘 / 2019
背景 01
鄭婷 / 2019
菸田拾影
林純如 / 2019
切邊
孫知行 / 2019
如詩的光景
呂東興 / 2019
第二個地方
丘智華 / 2019
關燈
林子桓 / 2019
載瓦斯的小發財
汪曉青 / 2019
父親的錄影帶
曾偉豪 / 2019
逐日溫爛的寂寥
紀柏豪 / 2019
投影機及其未來
饒加恩 / 2019
漫遊者 002
裴靈 / 2019
空間製圖
王仲堃 / 2019
空間內的摺曲
林盈潔 / 2019
渠道、膠卷與機器
王雅慧 / 2019
斜撐式制震系統
黃建樺 / 2019
〈女誡扇綺譚〉與〈惠蓮的扇子〉
薛保瑕 / 2019
折射
倪瑞宏 / 2019
陳斌華 / 2019
人行地下道
邱國峻 / 2019
軌跡的影#05
陳飛豪 / 2019
Urban Myth No.21
楊茂林 / 2019
Day One
洪易 / 2019
山-1
周慶輝 / 2019
飄浮身體-之上1.0
朱駿騰 / 2019
相遇之所(時光街屋)
宋璽德 / 2019
觸摸對話
紀凱淵/紀紐約 / 2019
姿態#0
魏柏任 / 2019
明成皇后、李仙得與八寶公主
鄭先喻 / 2019
疊羅漢
歐靜雲 / 2019
戰曲
唐唐發 / 2019
軌跡的交會
何彥諺 / 2019
相遇之所(廟街光景)
郭俞平 / 2019
背景 02
薩璨如 / 2019
殞落
盧冠宏 / 2019
才華洋溢匾
董福祺 / 2019
拾起傲慢
陳韻如 / 2019
如果能為我造一道牆
林宜姵 / 2019
拆除的牆
簡豪江 / 2019
漫遊者 001
許村旭 / 2019
泳池上的一朵雲
許尹齡 / 2019
薛西佛斯
曾莉珺 / 2019
無情眾生有情聚
黎志文 / 2019
萬靈
陳憶玲 / 2019
奇妙盃
范晏暖 / 2019
阿斯克勒批厄斯的解剖學
蔡芷芬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