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屍骨‧紅壤層
0/0
2019
今日位於桃園大溪、龍潭、復興與新竹關西的四方交界之處,同時也是地質學上的河川襲奪作用與斷頭河地形的分岔點。藝術家以一個曾經形成多族群交遇的複雜地理為核心,指出今日在面對移入的「定居者」,類似於定居型殖民狀態所鍛造出的敘事結構與記憶形式,有必要回溯至這個區域五個族群的關係(客家人、泰雅人、凱達格蘭人、道卡斯人、閩南人),以及人們認知土地、山脊、谷口、岩石等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並以「死亡」輻輳而出的「墳」、「屍骨」、「紅壤層」作為敘事的推動力,重新校準敘事者的位置,相互調整說法與視角、呈現多族群、物群的地理與動態的敘事關係。一方面,作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本次的展出延續藝術家關注的主題,在與五個不同群體的接觸過程中製作的影像地誌,進行歷史的校準與協商。包含「原、原衝突」與「原、漢衝突」、地形與族群交界的關係,以及在多重的衝突、地界轉變、死亡位址產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無法分開表述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這次計畫的發表,以展覽、靈異聊談會、工作坊、論述報告、地方放映會等複合方式進行。透過不同的說話者,展出七件ㄧ組的影像集,並繪製出彼此差異卻相互重疊的記憶地景、宇宙觀與接觸地帶,以問靈、自然物溝通而出的地理關係與界域,也保留更多參與者得以持續加入的協商空間,持續計畫的實踐。
策展人/藝評
梁廷毓
梁廷毓,1994年出生,藝術創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碩士。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創作研究則以研討會、工作坊、文論的形式發表於文化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等相關領域之學刊與討論場合。曾任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特約藝術評論人(2019-2021)。近期計畫項目為《斷頭河計畫》(2017年至今)、《保德宮計畫》(2016年至今)。近年參與展演包括「HKIPF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香港藝術中心);「敘事中的風景」、「舉起鏡子迎上它的凝視」(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穿孔城市」、「烏鬼」(2020與2019,臺北當代藝術館)等。文論散見於《藝術家》、《PAR表演藝術》、《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史物論壇:歷史博物館學報》、《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原住民族文獻》等。
策展人/藝評的其他作品
鬼祠 (2017-2024)
裝置藝術 / 2024
冥眾研究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食人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祂」的再評議 (2018-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無頭屍史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眾靈及其代理者的地誌 (2019-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斷頭河 (2019 – 2022)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2
斷頭之谷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墳塚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槍砲、頭顱與骸骨
新媒體藝術 / 2021
震災、攝獵與屍體
新媒體藝術 / 2021
顱落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襲奪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0
襲奪灣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斷頭之河
裝置藝術 / 2019
番顱考
錄像藝術 / 2019
斷頭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著魔之地
錄像藝術 / 2018
番肉考
錄像藝術 / 2017
靈遊團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
本地鬼故事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
探索更多作品
沉市風景-藍曬
李怡志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