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位於桃園大溪、龍潭、復興與新竹關西的四方交界之處,同時也是地質學上的河川襲奪作用與斷頭河地形的分岔點。藝術家以一個曾經形成多族群交遇的複雜地理為核心,指出今日在面對移入的「定居者」,類似於定居型殖民狀態所鍛造出的敘事結構與記憶形式,有必要回溯至這個區域五個族群的關係(客家人、泰雅人、凱達格蘭人、道卡斯人、閩南人),以及人們認知土地、山脊、谷口、岩石等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並以「死亡」輻輳而出的「墳」、「屍骨」、「紅壤層」作為敘事的推動力,重新校準敘事者的位置,相互調整說法與視角、呈現多族群、物群的地理與動態的敘事關係。一方面,作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本次的展出延續藝術家關注的主題,在與五個不同群體的接觸過程中製作的影像地誌,進行歷史的校準與協商。包含「原、原衝突」與「原、漢衝突」、地形與族群交界的關係,以及在多重的衝突、地界轉變、死亡位址產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無法分開表述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這次計畫的發表,以展覽、靈異聊談會、工作坊、論述報告、地方放映會等複合方式進行。透過不同的說話者,展出七件ㄧ組的影像集,並繪製出彼此差異卻相互重疊的記憶地景、宇宙觀與接觸地帶,以問靈、自然物溝通而出的地理關係與界域,也保留更多參與者得以持續加入的協商空間,持續計畫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