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2021
作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藝術家從2018年開始追溯了竹塹社族人從鳳山溪谷上溯的過程,藉由原本散落在楊梅、新埔、關西等地的墓碑;遺落為水溝蓋的墓碑;曾與族人爭訟、佔地的土地神靈;校園後方山坡上的地基主;田園中的番社諸公;被漢人視為開山王爺的衛阿貴神靈等。描繪在番社與漢庄的界線消失之後,遺留在土地上的「墳」與「靈」,在其中與人群不斷交涉和存續的生命。錄像裝置作品《墳塚之地》始自藝術家梁廷毓自2018年開始追溯了新竹地區道卡斯族竹塹社族人從鳳山溪谷(現新竹縣尖石鄉、關西鎮、新埔鎮一帶)上溯的過程,調研考究、匯集原本散落於楊梅、新埔、關西等地竹塹社開基先人衛家的墓碑群,並以紙本拓印形式翻印重製。重新梳理道卡斯族竹塹社百年間的漢番交涉與族群遷徙的歷史議題。
策展人/藝評
梁廷毓
梁廷毓,1994年出生,藝術創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碩士。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創作研究則以研討會、工作坊、文論的形式發表於文化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等相關領域之學刊與討論場合。曾任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特約藝術評論人(2019-2021)。近期計畫項目為《斷頭河計畫》(2017年至今)、《保德宮計畫》(2016年至今)。近年參與展演包括「HKIPF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香港藝術中心);「敘事中的風景」、「舉起鏡子迎上它的凝視」(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穿孔城市」、「烏鬼」(2020與2019,臺北當代藝術館)等。文論散見於《藝術家》、《PAR表演藝術》、《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史物論壇:歷史博物館學報》、《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原住民族文獻》等。
策展人/藝評的其他作品
鬼祠 (2017-2024)
裝置藝術 / 2024
冥眾研究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食人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祂」的再評議 (2018-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無頭屍史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眾靈及其代理者的地誌 (2019-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斷頭河 (2019 – 2022)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2
槍砲、頭顱與骸骨
新媒體藝術 / 2021
震災、攝獵與屍體
新媒體藝術 / 2021
顱落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斷頭之谷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襲奪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0
襲奪灣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斷頭之河
裝置藝術 / 2019
墳‧屍骨‧紅壤層
裝置藝術 / 2019
番顱考
錄像藝術 / 2019
斷頭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著魔之地
錄像藝術 / 2018
番肉考
錄像藝術 / 2017
靈遊團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
本地鬼故事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