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位於桃園、新竹一帶的沿山地區,也是歷史上原漢族群衝突頻繁之地,境內的部落至今仍有到客家村落獵首之傳聞,除了聯繫著泰雅人捍衛獵場的土地記憶和複雜的宇宙觀,身處在交界地帶的人們,在今日產生不同的鬼靈經驗。此次展出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作品《顱落之地》由〈鬼火〉、〈漢顱考〉、〈屍與首〉三件一組的影像裝置組成。〈屍與首〉想像一種屍骨存在的位址,並在無法尋獲屍骸的山林中重演一種屍骨並存、頭顱與身體彼此相依卻分離的弔詭聯結。〈鬼火〉則以彩虹的色澤,賦予火光不同的色彩,連結到影像敘事的的時空。〈漢顱考〉以「鬼火/篝火」與為喻,一面從泰雅部落耆老的口述昔日獵首的記憶,另一面從被獵首經驗的遭遇,對應著漢人耆老的口述,探究地方的死亡事件中,族群雙方如何形構出各自的宇宙,並在「屍」與「首」之間逐漸交織彼此從未產生的對話。《圖誌:眾魂之域》嘗試從靈的視角,描繪族群邊界兩端有所差異、實際上卻重疊的地域中,關於靈體與超自然的經驗。創作者從昔日族群衝突中「屍首分離」的記憶,尋找屍骸與頭顱在今日確實存在的物質線索,從而展開這項製圖工作,體現「靈」的物質性,從屍骨、死亡、陰廟、墳塚、靈異傳聞等,歷時性的描繪,頭和身體分離之後的移動地圖,思考山、河、石頭、峽谷等地形殺人與靈體生成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