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2021
影像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今日位於桃園、新竹一帶的沿山地區,也是歷史上原漢族群衝突頻繁之地,境內的部落至今仍有到客家村落獵首之傳聞,除了聯繫著泰雅人捍衛獵場的土地記憶和複雜的宇宙觀,身處在交界地帶的人們,在今日產生不同的鬼靈經驗。此次展出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作品《顱落之地》由〈鬼火〉、〈漢顱考〉、〈屍與首〉三件一組的影像裝置組成。〈屍與首〉想像一種屍骨存在的位址,並在無法尋獲屍骸的山林中重演一種屍骨並存、頭顱與身體彼此相依卻分離的弔詭聯結。〈鬼火〉則以彩虹的色澤,賦予火光不同的色彩,連結到影像敘事的的時空。〈漢顱考〉以「鬼火/篝火」與為喻,一面從泰雅部落耆老的口述昔日獵首的記憶,另一面從被獵首經驗的遭遇,對應著漢人耆老的口述,探究地方的死亡事件中,族群雙方如何形構出各自的宇宙,並在「屍」與「首」之間逐漸交織彼此從未產生的對話。《圖誌:眾魂之域》嘗試從靈的視角,描繪族群邊界兩端有所差異、實際上卻重疊的地域中,關於靈體與超自然的經驗。創作者從昔日族群衝突中「屍首分離」的記憶,尋找屍骸與頭顱在今日確實存在的物質線索,從而展開這項製圖工作,體現「靈」的物質性,從屍骨、死亡、陰廟、墳塚、靈異傳聞等,歷時性的描繪,頭和身體分離之後的移動地圖,思考山、河、石頭、峽谷等地形殺人與靈體生成的地理。
策展人/藝評
梁廷毓
梁廷毓,1994年出生,藝術創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碩士。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創作研究則以研討會、工作坊、文論的形式發表於文化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等相關領域之學刊與討論場合。曾任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特約藝術評論人(2019-2021)。近期計畫項目為《斷頭河計畫》(2017年至今)、《保德宮計畫》(2016年至今)。近年參與展演包括「HKIPF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香港藝術中心);「敘事中的風景」、「舉起鏡子迎上它的凝視」(2021,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超編碼:地理圖/誌的藝術測量術」(2021,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穿孔城市」、「烏鬼」(2020與2019,臺北當代藝術館)等。文論散見於《藝術家》、《PAR表演藝術》、《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史物論壇:歷史博物館學報》、《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原住民族文獻》等。
策展人/藝評的其他作品
鬼祠 (2017-2024)
裝置藝術 / 2024
冥眾研究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食人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祂」的再評議 (2018-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無頭屍史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眾靈及其代理者的地誌 (2019-2023)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3
斷頭河 (2019 – 2022)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2
斷頭之谷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墳塚之地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1
槍砲、頭顱與骸骨
新媒體藝術 / 2021
震災、攝獵與屍體
新媒體藝術 / 2021
襲奪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20
斷頭之河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襲奪灣
新媒體藝術 裝置藝術 / 2019
斷頭之河
裝置藝術 / 2019
墳‧屍骨‧紅壤層
裝置藝術 / 2019
番顱考
錄像藝術 / 2019
著魔之地
錄像藝術 / 2018
番肉考
錄像藝術 / 2017
靈遊團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
本地鬼故事
行為藝術 裝置藝術 / 2016